本届论坛的突出特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社区研究者参与、交流、合作、提高的学术平台,在社区研究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对话、交流机制。此外,论坛组织者提出了开展合作研究的具体提议,如合作开展社区变迁集体口述史研究;建立地方社科院与中国社科院联合调研机制,开通中国社科院要报的上报机制;在恰当的时机召开专题性的社区专题研讨会等等。这些合作提议受到与会者积极的响应。会议前后一些学者就与举办方建立联系,希望未来能够开展合作研究。大家都希望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牵头,将全国社区研究的力量集合起来,加强交流,深入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社区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本届论坛聚焦于社区建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在论坛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颖以社区现实为出发点,介绍了中国社科院“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项目组的人员构成,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在调研中发现的真问题,比如社区普遍的被“弃管”现象,基层社会组织的断裂,提出重新建构以“居住小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项目组的研究发现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项目组提出社区变迁口述史的研究方向和合作研究的建议,引发学者的共鸣。发言学者密切结合地方实践,对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新形势下的社区进行再定义,特别是结合中国实际,对社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讨论,也希望就些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论坛上的一些有新意的观点,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争论。杨富强介绍了乌鲁木齐社区管理的经验,强调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社区治理不应仅限于居民的自我治理,而要走“亦官亦民”的道路,但论文更加强调“官”的一面,对如何实现“民”缺乏论述,也存在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特殊性。吴晶认为,重视社区建设但不能寄与过高的期望,不能搞“全能社区”,而应认同“有限社区”的新理念。与会者交流了各地社区建设的经验,并从详细的调查资料中力图发现解决当前社区问题的方法,这包括了成都市社区福利服务状况调查、南昌“城中村”调查、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超市”调查、保定市老年人状况调查等。这些调查材料丰富,体现了各地在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在理论研究层面,郑中玉提出针对中国本土的多元化社区问题,强调在进行社区研究时要考虑其结构与变迁,加强社区分类研究工作。陆自荣则从农民工城市融合测度的角度,提出了社区融合连续统的概念,形成了一套指标体系。孙炳耀利用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从土地、居民、生活、心理等角度提出了动态的社区异质化概念,并对其干预策论进行了讨论。宋煜从历史纬度研究了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归纳总结了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积累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指出社区信息化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其所发挥地作用不可忽视,在新的语境下内涵更为丰富,也具有其特有的发展倾向。
在论坛学术讨论过程中,大家对社区参与主体、日常生活管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等都进行了热烈讨论。田翠琴提出了“日常生活管理是否属于社会管理”的问题,令与会者激烈讨论,并对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基本概念、主体、责任进行了分析。刘蕾从实际案例出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介绍。这又引发大家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中政府所发挥作用的讨论,与会专家还介绍了成都、广州、北京等多地对社会组织建设的支持,使大家受益匪浅。
在论坛结束前的总结与讨论过程中,与会学者对此次会议给予了很高评价,希望“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研究团队能够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发挥研究中心的领导作用,带动国内社区研究领域的大交流和大讨论。与会专家建议,课题组应加强与地方院校、学术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包括社区变迁口述史在内的社区前沿研究,定期召开小规模、分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适当的时机建立
社区研究专业委员会,将国内外社区研究的成果结集出版,扩大社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会议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结束。